国内每年出版的图书总量大概是40W本,2017年,国人平均阅读量为4.6本。你想选到好书?
有的人非常喜欢阅读,但是无论如何你都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,所以这里也存在一个效率问题,我们希望读到好书。作为读者,在烂书上花费时间和金钱是一件很让人沮丧的事情。对于刚入门的读者,选到烂书的情况碰多了甚至会有损你继续阅读下去的信心。
那么,如此多的书,你该选择哪一本,并且使得你的选择正确的概率变得更大?
林迪效应
脆弱的东西经不起时间考验
林迪效应是指,对于一些不会自然消亡的东西,比如一种技术、一个想法,它们的预期寿命和它们目前已经存在的时间成正比。即它每多生存一段时间,它的剩余预期寿命就会增加一点。
已经流传10年的书将再流传10年;流传了2 000年的书籍还将流传更多时间,以此类推。
只出版一年的书籍通常是不值得一读的(它具有“流芳百世”的质量的概率非常低),不管炒作得多么厉害,或者它们看上去是多么“惊世骇俗”。
假设把烂书的特性--不会持久传播下去 称之为一种脆弱。那么那些经过很长时间之后,一本书的相关信息还是能够传达到你面前的话,我们就差不多可以称之为好书了(这本书相关的信息是强韧的)。
这是一种直觉上的过滤。
有些书,你现在可能经常听闻到它的消息和讨论,你很可能为了追上潮流而马上下单。但是,我建议你还是再等上一会儿,"让子弹再飞一会",再过一年半载,如果它的消息还是在你耳边萦绕,那么你大概可以抽空买来看看了。
腰封的光环效应
也叫做晕轮效应,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根据初步印象,然后再从这个印象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特质。也就是,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,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,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。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,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,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;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,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,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
在我大学的时候参加某些活动,我总是会感到很羞耻,主办方都会千方百计的为我这种参与家加上一些Title,似乎大家是冲着我的Title而来,而不是来看我真正的呈现些什么内容。
进入职场后,这种情况四处可见。
似乎拥有众多Title以斜杠区隔开的成功人士理应拥有更多的话语权,或者更权威。
可是,理性的、拥有逻辑判断的人不应该关注这些。
他开会你就应该注意的是他到底讲了写什么。
他写作,你就应该关注他写的东西怎么样。
不论上次他的表现如何,他这一次的表现你也该投入同样的注意力去判断水准如何,而不是盲从。
同样的道理,面对图书的腰封,你不应该听的太多,有些作者吃准了读者的弱点,专找最近很红名人来写推荐腰封,某些名人已经被封号为"腰封小王子"了—就是市面上一段时间的书,全都在腰封上加上他的肖像和推荐语。
其实,你不应该关注这些。
抛开光环,专注内容
目录和选段得看看
看目录,你可以大致的找到这本书 有没有你感兴趣的内容。虽然标题和作者 可能是你有兴趣的领域的内容,但是完全有可能不涉及到你需要的某些知识点。所以,目录有必要看看。
看选段,你可以大致判断,这本书写作的风格和语言合不合你的口味,你是不是能很舒爽的读下去,以至你可以读完。
我曾在知乎上听人推荐过红书《算法(第四版)》,买回来看了半小时,卒。那酸爽,你会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。
保持冷静
当你走进一家书店,精致的布景、鲜艳斑斓的各色书籍封面,以及各级层次标语会榨干你脆弱的注意力。如果你只作为一名游客来此地打发时间的时候,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儿享受这个过程。
如果你作为一名想要挑选一本好书的时候读者,这个时刻你更像是在经历一场喧哗的闹剧。
"我完全不知道该把哪本书放到购物车里。"
以上的场景,在逛网上书店的时候同样熟悉。
所以,作为有多年消费经验的我们变得聪明,不那么莽撞地去面对商家们给我们摆出来的陷阱和难题。我们会去看别人的推荐和书评。
可是当你潜入这种信息的海洋,同样地你发现感官所触及的全部是噪声。
如何在噪声的海洋的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,是你该持续锻炼的能力。